泰尔茂导丝作为介入诊疗中精准引导器械的核心工具(常用于心血管、神经血管等介入手术),其表面涂层(如亲水涂层)与柔性顶端设计虽提升了通过性,但在复杂解剖结构(如血管弯曲、分支处)或与导管、支架等器械交互时,仍易发生缠绕(如导丝自身打结、与导管内壁缠绕)。若解救操作不当,可能导致导丝断裂、血管损伤或器械滞留,需遵循“精准评估、轻柔操作、分步解缠”原则,结合
泰尔茂导丝的特性制定科学解救方案。
一、缠绕场景评估与风险预判
首先需通过影像学设备(如DSA血管造影机)明确缠绕类型与位置,避免盲目操作:
缠绕类型判断:若为导丝自身缠绕(如顶端螺旋状打结),多因导丝在血管弯曲处反复进退、旋转角度过大导致(如冠状动脉左旋支弯曲处);若为导丝与导管缠绕,常因导管头端未全打开、导丝强行穿出导管侧孔引发。泰尔茂导丝(如TERUMO Radifocus系列)顶端柔软度高,自身缠绕多为“松散型”,解缠难度低于刚性导丝。
风险分级:低风险(缠绕位于血管直段,无血管狭窄或夹层);中风险(缠绕靠近血管分支,可能牵拉分支血管);高风险(缠绕伴随导丝形变、血管壁贴附,或位于颅内、冠状动脉等高危部位)。高风险场景需立即停止常规操作,呼叫介入团队协作。
二、基础解救技巧:分步轻柔操作
(一)初步解缠:恢复导丝自由度
停止主动操作:立即停止导丝推进或旋转,避免缠绕进一步收紧。若导丝与导管缠绕,先将导管缓慢回撤1-2cm,释放导管对导丝的挤压张力,为解缠留出空间。
反向旋转尝试:根据缠绕方向(通过DSA观察导丝螺旋方向)进行反向旋转,泰尔茂导丝推荐以“小角度慢旋转”为主(每次旋转15°-30°,转速≤1圈/秒),避免快速旋转导致涂层磨损。例如导丝顺时针缠绕时,逆时针旋转3-5圈,观察缠绕是否松动,若旋转时遇阻力立即停止,防止导丝断裂。
微幅进退调整:若反向旋转无效,可缓慢回撤导丝(速度≤1mm/秒),同时轻微抬高导丝尾端,利用血管自然曲度辅助松解。导丝亲水涂层需保持湿润,回撤前可通过导管注入少量生理盐水,减少导丝与血管壁的摩擦。
(二)精细解缠:针对复杂缠绕
导丝自身打结解缠:若打结处位于导丝中后段(远离顶端),可通过导管辅助:将导管缓慢推进至靠近打结处,利用导管内壁限制导丝活动,再轻轻旋转导丝尾端,使打结处逐渐松散;若打结靠近顶端(≤5cm),需避免用力拉扯,可尝试将导丝顶端朝向血管直段方向,通过微幅旋转与回撤协同解缠。
与器械缠绕解缠:若导丝与支架推送器缠绕,先将支架推送器固定,再以“导丝不动、器械微调”为原则,缓慢旋转推送器(每次5°-10°),同时观察缠绕点是否分离;导丝与球囊导管缠绕时,可先扩张球囊(低压≤3atm),利用球囊支撑力撑开缠绕空间,再缓慢回撤导丝。
三、应急处理与安全保障
缠绕无法松解时的处置:若尝试30分钟内仍无法解缠,或出现导丝张力明显增加、血管造影提示血管夹层风险,需启动应急方案:对于外周血管,可考虑将缠绕段导丝与器械整体回撤(需确保血管直径足够容纳);对于冠状动脉、颅内血管等高危部位,需使用抓捕器(如Amplatz GooseNeck抓捕器)抓取导丝尾端,协同回撤,避免导丝残留。
术后评估与预防:解缠后需通过DSA复查导丝完整性(观察是否有涂层脱落、顶端形变),若导丝损伤需立即更换;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(如心率、血压)及血管超声,排查是否存在血管损伤。预防方面,使用导丝时需注意:推进前确认导管头端通畅,避免在血管弯曲处过度旋转导丝,操作时保持导丝尾端稳定,减少不必要的调整。
四、操作核心原则
“慢”与“轻”优先:所有操作均需缓慢进行,力度控制在“能感知导丝反馈”的范围内,泰尔茂导丝最大拉力负荷约20-30N(不同型号略有差异),操作时避免拉力超阈值。
影像实时监控:全程依赖DSA动态观察,避免凭手感盲目操作,尤其是在血管重叠、分支密集区域,需通过多角度造影明确缠绕位置。
团队协作:高风险场景需至少2人配合(1人操作导丝,1人监控影像、传递器械),确保操作与观察同步,及时发现风险。
泰尔茂导丝缠绕解救的核心是“精准评估+轻柔操作”,需结合导丝特性与临床场景灵活调整,同时注重预防措施,减少缠绕发生概率,保障介入手术安全。